为有效推动环卫政策的落地实施,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,特制定本执行指南。本指南旨在明确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、责任分工及操作规范,为相关单位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引。
—
一、政策目标与原则
1. 核心目标
– 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处理。
– 提升公共区域清洁度,改善人居生态环境。
– 推动居民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养成。
2. 执行原则
– 政府主导、多方协同:明确政府部门、企业、社区及公众的职责,形成合力。
– 科学规划、分类施策: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,突出分类管理。
– 法治保障、长效监管:依据法律法规强化监督,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。
—
二、责任分工
1. 政府部门
– 市级环卫部门:统筹政策制定、资金调配与跨区域协调。
– 区/县环卫单位:负责本地执行方案设计、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。
– 街道/乡镇:组织社区宣传、落实垃圾分类及收集转运。
2. 企业单位
– 环卫服务企业:按合同要求完成清扫、运输及处理作业,确保服务质量。
– 物业公司:配合落实小区内垃圾分类投放及设施维护。
3. 公众参与
– 居民:遵守分类投放规定,参与环保活动及监督反馈。
– 社会组织:开展宣传倡导、志愿服务及第三方评估。
—
三、关键执行环节
1. 垃圾分类与收集
– 明确分类标准(如可回收物、厨余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)。
– 合理设置分类收集容器,标注清晰指引。
– 定时定点收运,避免混装混运。
2. 清扫保洁作业
– 制定道路、公园等公共区域清扫频次与质量标准。
– 推广机械化作业,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人工负担。
– 重点管控城乡结合部、背街小巷等卫生薄弱区域。
3. 垃圾转运与处理
– 建设压缩中转站,优化运输路线,减少二次污染。
– 规范垃圾处理厂(焚烧、填埋、资源化利用)运营管理,确保达标排放。
4. 设施维护与升级
– 定期检修垃圾箱、转运车辆、公厕等设施。
– 逐步推广智能设备(如感应垃圾桶、数字化监管平台)。
—
四、监督与考核机制
1. 日常巡查
– 环卫部门联合社区开展定期检查,记录问题并督促整改。
2. 公众反馈渠道
– 开通热线、小程序等平台,鼓励居民举报脏乱差问题。
3. 绩效评估
– 将清洁覆盖率、分类准确率、投诉处理效率等纳入考核指标。
– 对执行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或问责,优秀案例给予奖励。
—
五、宣传与培训
1. 公众教育
– 通过媒体、社区活动、学校课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。
– 设立示范小区或街道,发挥榜样带动作用。
2. 人员培训
– 定期组织环卫工人学习政策法规、操作技能及安全规范。
– 加强管理人员统筹协调能力培训。
—
六、保障措施
1. 资金支持
– 保障设施建设、运营维护及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。
– 探索社会资本参与(PPP模式等)。
2. 法规配套
– 完善地方性环卫管理条例,明确奖惩细则。
3. 应急处理
– 制定极端天气、突发事件下的环境卫生应急预案。
—
结语
环卫政策执行需系统推进、持续优化。各相关方应严格遵循本指南要求,